集团新闻

东北马拉犁图片

2025-07-01

皑皑雪原上,一匹健马牵引木制爬犁破冰疾驰,蹄声与风声交织成北国的铿锵序曲。这帧凝固的影像,承载着东北先民与严冬博弈的生存史诗——马拉爬犁,一种舍弃车轮依托滑轨的交通工具,在零下三十度的极寒中,以“日行三四百里”的速度,诠释了“马拉爬犁比车快”的关东民谚。

木构工艺是爬犁的灵魂。其主体以碗口粗的榆木或柞木为辕,木材的韧性可抵御雪地颠簸,底部滑轨经火烤定型,形成流线型弧度。富户的“暖爬犁”更在框架上搭建皮棚,覆以狍皮或鹿皮防风,内设毛毡坐垫,成为移动的避风港;而平民爬犁则简化为木板搭架,乘客需裹紧皮袄覆被御寒。这种分层设计映射着社会结构,却也共同彰显着因地制宜的造物哲学——无轮无足,反借冰雪阻力之微,化天堑为通途。

多民族共生的见证

爬犁之名“法喇”(满语)揭示其民族血缘。清代文献《盛京通志》记载,赫哲人以狗拉船形“狗车”,鄂伦春人以驯鹿牵引爬犁穿梭林海,称“乌得气”。元代更依托狗爬犁建立“狗站”驿路,农安以北设八十余所驿站,形成冬季情报网络。汉族移民涌入后,马牛逐渐替代小型畜力,但技术内核仍延续民族智慧:锡伯族改良辕木弧度提升速度,满族添加横木框架增强载重。多民族技术的融合,使爬犁从渔猎工具蜕变为跨地域运输载体,松花江封冻期可见“昼夜奔驰的货爬犁,满载人参兽皮联通吉林与盛京”。

雪原上的物理学

“比马车快”的奥秘深植于摩擦学原理。马车在冰雪中易打滑陷窝,而爬犁滑轨与冰面的动摩擦系数仅为0.03,较干燥路面(0.3-0.6)降低十倍。清代物理学笔记《吉林外记》实测指出,同等马匹牵引,爬犁载千斤货品时速仍超马车百里。古人更通过经验优化细节:滑轨涂动物油脂减少粘滞,负重分布避免雪层压溃;运输巨木时,在爬犁前投掷圆木变滑动为滚动摩擦,进一步降低阻力。这些实践暗合现代摩擦学理论——减小接触面压强降低表面能介质润滑三重效应叠加,成就了冰原上的“无轮之车”。

suncitygroup太阳集团

从实用到符号

爬犁的文化意象随时代流转。乾隆东巡见爬犁新奇,赋诗《法喇》赞其“似榻似车行以便,曰冰曰雪用皆宜”,将其升华为王权巡狩的象征;民间则衍生“爬犁伙子”群体,头戴貉皮帽腰系铜铃驰骋雪道,成为勇悍与自由的东北精神图腾。当代旅游开发中,吉林松花湖的骡马爬犁变身冰雪体验项目,狗拉爬犁成为赫哲民俗展示窗口。

拖拉机与雪地车的普及挤压着传统爬犁的生存空间。人类学者程英铁指出,近十年东北乡村爬犁数量锐减七成,仅存于交通闭塞的山区。非遗保护虽在伊春黑河建立传承基地,但青年匠人流失导致工艺濒危。学者呼吁结合冰雪旅游设计“爬犁文化节”,并建立数字模型保存制作技艺。

东北马拉犁图片

结语

马拉爬犁是冰雪荒原书写的生存辩证法。它以简朴木构驯服极寒,以多民族智慧凝练技术范式,更以物理学巧思重构时空尺度。当现代交通工具席卷雪原,爬犁的实用价值或许式微,但其承载的生态适应力文化包容性与科学思维,仍为高寒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。未来的保护需超越器物留存,转而萃取其“以柔克刚”的生存哲学——正如那架冲破风雪的爬犁:没有车轮的时代,滑行亦可成为飞翔。

准备好开始吧,它既快速又简单。